返回
-103 1 1 84 12 2 汉书·律历志(太初历)平气平朔 85 1 1 236 12 2 后汉书·律历志(四分历) 237 1 1 444 12 2 晋书·律历志(景初历) 445 1 1 509 12 2 宋书·律历志(何承天元嘉历) 510 1 1 589 12 2 宋书·律历志(祖冲之大明历) 590 1 1 596 12 2 随书·律历志(开皇历) 597 1 1 618 12 2 随书·律历志(大业历) 619 1 1 665 12 2 新唐书·历志(戊寅元历)平气定朔 666 1 1 728 12 2 新唐书·历志(麟德历) 729 1 1 762 10 2 新唐书·历志(大衍历,至德历) 762 11 1 783 12 2 新唐书·历志(五纪历) 784 1 1 821 12 2 新唐书·历志(正元历,观象历) 822 1 1 892 12 2 新唐书·历志(宣明历) 893 1 1 955 12 2 新唐书·历志(崇玄历) 956 1 1 963 12 2 旧五代·历志(钦天历) 964 1 1 983 12 2 宋史·律历志(应天历) 983 1 1 1000 12 2 宋史·律历志(乾元历) 1001 1 1 1064 11 2 宋史·律历志(仪天历,崇天历) 1064 12 1 1067 12 2 宋史·律历志(明天历) 1068 1 1 1074 12 2 宋史·律历志(崇天历) 1075 1 1 1093 12 2 李锐补修(奉元历) 1094 1 1 1102 12 2 宋史·律历志 1103 1 1 1105 12 2 李锐补修(占天历) 1106 1 1 1135 12 2 宋史·律历志(纪元历) 1136 1 1 1190 12 2 宋史·律历志(统元历,乾道历,淳熙历) 1191 1 1 1198 12 2 宋史·律历志(会元历) 1199 1 1 1207 12 2 宋史·律历志(统天历) 1208 1 1 1251 3 2 宋史·律历志(开禧历) 1252 4 1 1252 12 2 淳祐历 1253 1 1 1270 12 2 会天历 1271 1 1 1276 12 2 宋史·律历志(成天历) 1277 1 1 1279 12 2 本天历 1280 1 1 1645 8 2 元史·历志(郭守敬授时历)
对《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》校准如下 一、朔的错误 -26年正月和二月的大小有误 18年的十、十一月的大小有误 747 年十一月日期错误,应是12.7 1095年十二月日期错误 1732年八、十月的大小有误 二、以下是节气订正 -26年 二月十四 改 十五 -26年 二月廿九 改 三十 18年 十一月十三 改 十二 18年 十一月廿九 改 廿八 28年 九月十七 改 十八 44年 十二月十六 改 十七 81年 九月三日 改 四日 89年 五月十二 改 十三 91年 十二月十一 改 十二 134年 二月廿八 改 廿九 365年 十二月九日 改 十日 466年 二月十八 改 十九 616年 四月十四 改 十三 627年 四月二七 改 十七 876年 八月十四 改 十日 1115年 十月十三 改 十二 1149年 八月十三 改 十二 1427年 十月九日 改 十日 1719年 十一月十一 改 十二 1728年 十二月六日 癸改壬 1732年 九月五日 戊改己, 二十 癸改甲 1732年 十月五日 戊改己, 二十 癸改甲 1754年 二月廿八 壬改戊 698 十一正及十月分别第一个节气减2日和1日,变为壬日 724 十二月十三改十二 725 正月第一节气减2天,变为甲日 可能有误:1280 十一月第1节气减1变甲日,九月第1节气减1变壬日,正月第2气减1变己日 年份1645 正月 小 0128 七日辛 廿二丙 二月 大 0226 八日辛 廿三丙 三月 小 0328 八日辛 廿四丁 四月 小 0426 十日壬 廿六戊 五月 大 0525 十二癸 廿八己 六月 小 0624 十四乙 闰六 小 0723 一日辛 十六丙 七月 大 0821 三日壬 十八丁 八月 小 0920 四日癸 十九戊 九月 大 1019 五日癸 二十戊 十月 大 1118 五日癸 十九丁 十一 大 1218 四日壬 十九丁 十二 大 0117 四日壬 十八丙 改为 年份1645 正月 小 0128 八日壬 廿四戊 二月 大 0226 十日癸 廿五戊 三月 小 0328 十日癸 廿六己 四月 小 0426 十二甲 廿七己 五月 大 0525 十三甲 廿八己 六月 小 0624 十四乙 廿九庚 闰六 小 0723 十五乙 七月 大 0821 一日庚 十七丙 八月 小 0920 四日癸 十九戊 本行始为《时宪历》 九月 大 1019 五日癸 二十戊 十月 大 1118 五日癸 十九丁 十一 大 1218 四日壬 十九丁 十二 大 0117 四日壬 十八丙 三、古代历书计算出错部分(为了历算方法统一,需更改古历): 年份314 正月 大 0201,暂改为 正月 小 0202,当然上一年的12月变为小 年份314 三月 大 0401,暂改为 三月 小 0402,当然上一月变为大月 年份278 三月 大 0410,改0409 四、同一年代不同历法的差异 年份430 二月 大 0311,暂改为 0310 年份270 四月 小 0507,暂改为 0506 五、几个注意点 237年4月12日至239年12月13日:建子为十二月,建丑为正月,建寅为二月…… 689年12月18日至701年1月14日,建子为正,建寅为一月,其它不变。 761年12月2日 至762年3月30日 建子为正月,其它顺推 237年正月开始使用新的历法,造成前一月只有28天 气的历算从-103 1 1开始,朔从-103 3 1开始,因为该年第二行的朔与实历差一天 六、《三千五百年历日天象》所用历谱估计 -103 1 1 84 12 2 汉书·律历志(太初历)平气平朔 85 1 1 236 12 2 后汉书·律历志(四分历) 237 1 1 444 12 2 晋书·律历志(景初历) 445 1 1 509 12 2 宋书·律历志(何承天元嘉历) 510 1 1 589 12 2 宋书·律历志(祖冲之大明历) 590 1 1 596 12 2 随书·律历志(开皇历) 597 1 1 618 12 2 随书·律历志(大业历) 619 1 1 665 12 2 新唐书·历志(戊寅元历)平气定朔 666 1 1 728 12 2 新唐书·历志(麟德历) 729 1 1 762 10 2 新唐书·历志(大衍历,至德历) 762 11 1 783 12 2 新唐书·历志(五纪历) 784 1 1 821 12 2 新唐书·历志(正元历,观象历) 822 1 1 892 12 2 新唐书·历志(宣明历) 893 1 1 955 12 2 新唐书·历志(崇玄历) 956 1 1 963 12 2 旧五代·历志(钦天历) 964 1 1 983 12 2 宋史·律历志(应天历) 983 1 1 1000 12 2 宋史·律历志(乾元历) 1001 1 1 1064 11 2 宋史·律历志(仪天历,崇天历) 1064 12 1 1067 12 2 宋史·律历志(明天历) 1068 1 1 1074 12 2 宋史·律历志(崇天历) 1075 1 1 1093 12 2 李锐补修(奉元历) 1094 1 1 1102 12 2 宋史·律历志 1103 1 1 1105 12 2 李锐补修(占天历) 1106 1 1 1135 12 2 宋史·律历志(纪元历) 1136 1 1 1190 12 2 宋史·律历志(统元历,乾道历,淳熙历) 1191 1 1 1198 12 2 宋史·律历志(会元历) 1199 1 1 1207 12 2 宋史·律历志(统天历) 1208 1 1 1251 3 2 宋史·律历志(开禧历) 1252 4 1 1252 12 2 淳祐历 1253 1 1 1270 12 2 会天历 1271 1 1 1276 12 2 宋史·律历志(成天历) 1277 1 1 1279 12 2 本天历 1280 1 1 1644 12 2 元史·历志(郭守敬授时历)